现代人营养状态普遍优越,孩子的平均身高一代高于一代,然而,从总体上来说,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个头儿长得高、长得匀称、长得健美的,至少不低于同龄人的平均身高值。
影响幼儿身高的因素很多,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发育两大因素。后天发育过程中,生长期的营养、运动、睡眠等外部环境,对孩子的身高增长有重要作用。
身高是衡量幼儿体格发育的重要的指标,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。2岁以下的幼儿,测量身高(又称身长)采取仰卧位测量。让幼儿仰卧在桌面上,两下肢并拢并伸直,用书本固定头部并与桌面垂直,用笔作直线标记,然后用书抵住幼儿脚板并与桌面垂直用笔画线标记,用皮尺测量两线之间的长度为幼儿的身高。
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幼儿也会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快速成长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,儿童的生长速度最快的是5月份,平均达7-3毫米,10月份长得最慢,平均只有3.3毫米。因此,每年4~5月份是幼儿长高的最佳时间,被称为“生长月”。
抓住“生长月”时机,给幼儿补充足够营养,让幼儿睡好觉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,是有利于身高增长的措施。
刚出生的新生儿平均身长约为50厘米,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,约为25厘米;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,一年约增加l0厘米;2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,平均每年增长5~7厘米。
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,幼儿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,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、脊柱骨和下肢长骨三部分。各部分的增长速度不一致,出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,脊柱次之;到青春期时幼儿的下肢增长最快。
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、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。在幼儿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,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、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,骨的长度逐渐增长,身高也随之增长。
幼儿的身高受遗传影响较大,父母的身高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幼儿未来所能达到的身高,公式如下:
男孩未来身高(厘米)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)×1.078÷2
女孩未来身高(厘米)=(父亲身高×0.923+母亲身高)÷2
足月新生儿的平均身长,男孩比女孩略高,差距约2厘米左右。这种性别差距在整个儿童时期都存在,直至青春期。
营养充足,幼儿长得较快。幼儿营养不能满足骨骼生长需要时,身高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。
睡眠充足,幼儿长得快。幼儿的生长受到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调节,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在睡眠时量最高。
运动能促进幼儿的血液循环,改善骨骼的营养,使骨骼生长加速,骨质致密,促进身高的增长。
“身高增长规律”这个公式是总体而言的,每个幼儿的身高会受到胎龄、性别、母亲营养状况、宫内发育情况、遗传等因素的影响,会有所差异。
如果没到相应的月龄,幼儿不宜过早地学坐、学站,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,会影响到身高。
父母矮,幼儿并不是长不高。遗传因素对幼儿身高的影响不是绝对的,身高最终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。
患病能影响到幼儿的身高,一般急性病影响体重。慢性病影响身高。
- 上一篇:患病期幼儿的膳食和营养
- 下一篇:口味不要太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