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,幼儿会由“天不十白、地不怕”的心理,转化为畏惧心理,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。
害怕、畏惧,是幼儿正常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,也是儿童的一种健康的反应。害怕的内容一般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。小幼儿会害十白动物、害怕黑暗、害十白孤独;学龄前儿童害怕鬼怪、害怕死亡、害怕某个陌生人等。
惧十白心理是幼儿对所处环境的一种行为反应,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在幼儿的惧怕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既然幼儿的惧十白是通过条件反射不断学习而来的,那么,通过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一些方法,则可以矫正幼儿惧怕行为,家长可以加以良性疏导,让幼儿渐渐懂得规范和约束的必要性。
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幼儿,勇敢地克服惧怕心理,试着做一做幼儿所惧怕的事:比如说幼儿惧怕小狗,可以逐步让幼儿接触小狗,逐渐消除其惧怕的反应;幼儿如果怕水,可以让幼儿在洗澡时玩一玩水,往身上浇一点水,提一提水桶,还可以学习游泳,逐渐消除对水的惧怕。
随着幼儿能力提高,信心增强,惧怕心理会越来越少。如果幼儿畏惧心理严重而持久,出现焦虑、敏感、爱哭等现象,则是适应性不良的异常反应,应当找医生诊治。
如果发现幼儿有严重的惧怕心理,也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,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,有可能造成难以治愈的精神障碍。因此,在家庭教育当中,要给予足够的重视,及早发现、及时矫正幼儿的惧十白心理。
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过度呵护、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吓唬过孩子,都是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的源头。幼儿的惧怕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不断学习到的,家长的斥责、外界环境的刺激,都会使幼儿对某种东西产生惧怕。
联系我们
- 售后热线: 15942415251
地址: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罗斯福国际大厦B座25楼 13664209703微信
畏惧心理形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