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良性刺激”是指能够满足人的生理、心理需要,使人愉悦的外界刺激。相反, “劣性刺激”是指令人不满意、不舒服、不愉快的外界刺激。
适当的“劣性刺激”对于通常被娇惯宠爱的幼儿,是必需和有益的,对幼儿成长后适应复杂的社会、经受各种挫折和困难的磨砺能起到良好的作用,培养心理承受能力。
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,幼儿饿了就能食欲旺盛。同样,在心理上也需要“饥饿”刺激,如果无限满足幼儿的一切欲望,幼儿的兴奋感会处在饱和状态,就会失去追求新事物的热情。适当制造欲望的“空腹”状态,让幼儿有“饥饿感”。例如,买很多玩具,幼儿会东挑西拣,兴趣不专。相反,玩具少了则会专心、玩得津津有味。
生活一帆风顺,长大后稍遇挫折就会束手无策,胆小怯懦、依赖成性、意志薄弱。有必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,增加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。,如幼儿学走路时会摔跤,在克服困难、多次摔跤后,最终独立行走。要让幼儿独自一人关灯入睡,就需要克服胆小、惧十白的心理。
家长处处包办代替,幼儿从不知道苦累,会懒散、依赖、怕累,活动越来越少,越来越缺乏锻炼,对身体发育不利,还影响智力发育,促使不良性格的形成。
幼儿小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如自己穿脱鞋袜、洗手洗脸、整理玩具,还可以帮助家人拿报纸、浇花等。
从小学会能分清是非,知道对与错,要能承受批评,使幼儿从小感受到“约束”,不敢随心所欲。比如,幼儿乱翻爸爸的抽屉,挨了批评就大哭,妈妈应耐心地给幼儿讲道理,要求幼儿把东西拾起来,并且对爸爸说“对不起”,以后他就再不会乱翻抽屉。
家庭成员过分娇惯,父母过度宠爱,会使幼儿从小就养尊处优,造成身心脆弱,表现出怯懦、任性、自私、孤僻、懒惰等状态。这是因为家庭“给予”得太多, “约束”得太少,其实应当适当给予“劣性刺激”。
- 上一篇:如何为幼儿买衣服
- 下一篇:条理做事,纠正对三落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