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服务项目

福迎到家——给到孩子妈妈般的呵护

10年专业服务 打造中国家政知名品牌
全国服务热线:15942415251
联系我们
售后热线: 15942415251
地址: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罗斯福国际大厦B座25楼 13664209703微信
当前位置:主页 > 家政百科 > 育儿常识 >
宝宝口吃了!
作者:小蜜蜂 发布日期:2014-01-22 22:26

3岁左右正是宝宝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,但是很多父母会发现宝宝变得口吃了,是什么原因让原来口齿伶俐的宝宝变得口吃了呢?有什么脱不开的干系呢?
有好多话,想一口气说完
今天回到家后.我急着告诉妈妈:  “妈妈,妈妈,一凡…..今天……幼儿园…’·一凡……一凡哭着……妈妈……妈妈……找妈妈.一凡哭着找妈妈……找妈妈……我都没哭!”本以为妈妈会表扬我.但是妈妈竟然说:  “怎么回事?说话怎么结结巴巴的,都成小结巴了!”
宝宝心理解读
2岁以后,宝宝会试图用比较完整的句子、更恰当的词汇去表达,但此时由于语言机未发育成熟,宝宝的思维能力、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,这使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,说话过于急躁、激动或紧张,所以常常是一句话的开头要说好几次,或说到中间说不下去得停顿一下。这就很自然地形成“语词重复”或“语句中断”式的结巴。
应对守则
    宝宝说话有点磕巴,父母耐心地倾听是对宝宝莫大的鼓励。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宝宝讲话要缓慢,不要着急,尽量说一些短的语句。
    有些父母在告诉宝宝“慢慢说”时会露出着急、催促的神色,这样可能让指导变成批评。父母慢速讲话,态度平和,宝宝的回答自然也会趋于缓和。父母可以和蔼温柔、从容不迫地说一句,让宝宝跟着学一遍。宝宝稍有进步,可以马上肯定:  “对,就这样慢慢讲,你看,比昨天又进步了。”
    宝宝说话时,不要打断他们,在说话不连贯时更是如此。同时,尽可能地鼓励宝宝,只要是好的表现,都可以成为鼓励的理由,让宝宝心情愉快、舒畅,更有自信而连贯地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必要时,父母可以用~句完整的话重复宝宝表达的意思,这样做既表示理解,也是在教给宝宝怎样正确地表达。干万不要让宝宝像改错似的自己重复,这样会造成宝宝在张口时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。
电视上那个叔叔说话真有意思,总是一个字重复说好多遍,每次他这样说,大家就都会笑得很开心。嗯,那我也学他这样说吧。可是妈妈却非常生气,狠狠地训了我一顿,说我要是再学人家“结巴”,就不喜欢我了。  “什什……什么是结……结巴呀。”妈妈的脸色好
可怕呀.她很大声地让我“好好说话”,但我更说不出来啦。
   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,口吃的宝宝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,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,说话会相对流畅。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。因此,妈妈可以让宝宝借游戏之机,扮演某一角色,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,而是“角色”在说话。经常扮演角色说话,宝宝也就忘掉了自己的“口吃”,而后,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,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。
 
    语言学习阶段,是宝宝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。强烈的好奇心导致宝宝经常模仿别人的行为,在语言方面也是这样。比如,在日常生活中,在电视或电影场面中,当出现有口吃情节时,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兴趣的驱使下,宝宝便会模仿和学习。久而久之,宝宝便会形成
习惯性口吃.
应对守则
    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.父母应避免宝宝与结巴者过多接触。此外,父母要给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,跟宝宝说话的时候尽量语气舒缓,音节清晰。
宝宝模仿口吃的途径有两条:现实途径和媒介。所以爸爸妈妈应尽量避免宝宝与口吃患者接触,看电影电视时有口吃情节应尽量跳过。
有的宝宝模仿口吃是因为觉得好玩或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。面对这类宝宝,父母或大人最好能冷处理。在他故意说话口吃时,不要表现得很在意。可以逐渐淡化他对口吃的兴趣,时间一长,不知不觉就会消失。
    如果宝宝经常模仿口吃,切勿急躁,更不应该责骂,而是要耐心地疏导。若家长或周围的人为此表现出恐慌、焦虑,甚至加以斥责、耻笑,或硬逼着宝宝把话说流畅了,不许“结巴”,就会适得其反,使宝宝对说话过分紧张,更加张口结舌。
推荐游戏
    口吃的宝宝唱歌或朗读时并不口吃。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。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一同唱歌、背课文、说儿歌,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。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,一点点地过渡。
    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宝宝言语表达的情况,教他朗诵歌谣,念顺口溜,给宝宝讲笑话、讲故事。宝宝在玩耍时是最放松的,可以边玩边说,注意力放在动作上时也能有效地缓解口吃现象。

Copyright © 2009-2023 DEDECMS. 福迎家政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辽ICP备11014735号-2

联系电话:15942415251

地址: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罗斯福国际大厦B座25楼 13664209703微信

全国服务热线: 扫描官方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