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迪.资深家庭治疗师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,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。曾参加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(家庭治疗方向)培训。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设“非暴力沟通与家庭生活”等体验式工作坊。
关子这个栏目
成为父母,婚姻不仅关乎两个人。更是孩子成长的“背景音乐”。因此,锻造婚姻,成为新手父母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。本栏目由资深家庭治疗师龙迪老师主持。每期她将回应一个从读者中来的小故事,带领大家从个人、关系、社会多层面反思婚姻困境,探寻建设婚姻的创意可能。
成熟的婚姻,一定能为孩子提供安全而温暖的成长空间。如果您在婚姻生活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苦.正在为不知怎样改善夫妻关系而苦恼,请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。
讲述您的故事,展开心灵对谈,得到最专业的帮助
当相互理解、解决问题等沟通的初衷被指责和抱怨屏蔽时,说话也就变成了一种暴力。把对话的关注点转向彼此的感受和需要,才是使沟通成为可能的第一步。
放下我对你错
相信我遇至UB,t情况,大多数有了孩子的家庭都在经历,那就是和老公无法正常地沟通。无论是生活琐事,还是孩子的养育问题,一说就争执起来,可当着孩子、老人的面也不能大吵,最后的结果就是谁也不理谁好几天。其实很多事不是明摆着AgD-马?谁说得R寸就昕的,谁错了就认错,怎么就这么难呢!尤其是很多时候分明是老公做得不好,结果我还没说几句,他我还生气!请专家|央来评评理吧
如果你们夫妻俩都受够了“沟”而不“通”的痛苦,那就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吧
首先,请留意观察你们的争吵或争辩的过程,甚至可以录下音来,在彼此不生气的时候一起听一听。这个时候,你们会发现,尽管每次争辩的内容不同,但方式相似——双方都在引经据典地证明“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”。这些争辩中,反问句陡增.双方疲于防御,却又不自觉地把各种指责脱口而出。而且,内容早已从“当下”引起你们争辩的事情上溜走,滑向了“过去”和“未来”。最终,当双方终止对话时,都已在相互指责中伤身、伤心了,而当初彼此沟通的初衷:相互理解、达成共识、解决困难,似乎也早已跑得不见影踪。
举个例子。有一天,丈夫很晚才回到家。一进、],就听到妻子抱怨:“你怎么才回来呀I一天到晚都看不到你的人影,孩子都快不认识你了。家里都是我一个人干这干那,这个家都快变成单亲家庭啦l”在外奔波一天的丈夫正疲惫不堪,听到妻子的话会感到非常委屈。于是他马上反击:“我是回家晚了点,但我至少一加完班马上就回家了l好几个同事拉我去酒吧放松一下我都没去。不就是想赶紧回家看看孩子吗7再说,我在家的时候,做家务上我也没少卖力呀f”妻子听到丈夫的“诡辩”更加生气:“这么说,你回来晚还有理了7”很多夫妻就是这样开始了无休止的争辩。想寻求一个所谓的结果:你是错的、坏的;我是对的、好的。目前的痛苦没有得到解决,又制造了新的痛苦。
‘只有通过友善的对话和协商,满足了彼此的需要时,沟通
现在,如果你们愿意,可以尝试一下非暴力沟通:把对话的关注点转向彼此的感受和需要。
丈夫在听到妻子的抱怨时,可以把这些刺耳的话当作是一种邀请。这是妻子在请求你聆听、理解自己。所以,丈夫可以先深呼吸几次,让自己被激怒的心稍微平静下来,再把聆
听的重点放在妻子抱怨背后的感受和需要上。妻子此时的感受可能是疲劳、失望、孤单、担心、委屈…这些感受的背后,还藏着很多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,比如团聚的需要、支持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亲密的需要、肯定的需要
丈夫可以试着半开玩笑地说:“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一天真是很累,你好像也觉得很孤单?是不是就盼着我赶紧回来陪陪你啊7『要不是等着急了.你才不舍得骂我呢,对不对,”
这样的表达,丈夫没有用对错、好坏的标准来评判妻子,而且.亲昵、关心的姿态就
已经扑灭了妻子随时;佳备升级的怒火。妻子感到丈夫正在努力地理解自己,特别是听到“好像”“对不对”等不那么肯定的语气时,更容易让妻子感受到这是丈夫在尊重、接受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火上浇油。当人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时,就容易放下防御,软化下来,愿
意聆听对方的感受与需要。一旦聆听,一旦没有防御心,两个人的心也就联结起来了。
当妻子听到丈夫对自己的责备和抱怨是如此的回应时,也会愿意进一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而不再继续责备和抱怨了,甚至会对自己刚才的态度有点懊悔,过一会儿以端
出点好吃的或者削个水果给丈夫来变相表达一下自己的歉意。这个时候,丈夫也可以分享
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,而且邀请妻子商讨兼顾满足双方需要的解决办法。沟通,在此时才
算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:通过友善对话和协商,满足彼此的需要。
比如丈夫可以说:“你整天这么累,我真应该多陪陪你、帮帮你,不过,这段时间工
作实在太l亡,我每天都疲于应付,累得回家什么都不想干,什么也不想说。但其实心里真
的是想多帮你干点活,陪孩子玩玩。我们一起想想办法,看看怎么安排才能度过这段日子
吧!如果每天都不开心,这日子就过得没滋味了。你有什么好办法吗?”
成为可能
这样的对话,是丈夫在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是在邀请妻子理解自己的感受
和需要,没有逃脱责任的意思,更没有责备。而且,他是很自然地把沟通的重点转向如何
兼顾两个人的需要,而不是只重视自己一方的需要。相信妻子听到这番话,更容易理解丈
夫的感受,并愿意接受邀请,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。
想有效沟通,就首先要传递出“每个人的需要都同等重要”的信号。重视每个人的需
要,沟通就会变得友善,合作才能成为可能。当夫妻俩都能感到对方在理解自己的感受和
需要时,就一定会找到很多兼顾双方需要的办法
- 上一篇:是什么隐藏在谎言背后
- 下一篇:社区网,不可替代的归属感